被这种小虫子咬了会得“新型艾滋病”?别慌!真相是这样的
近日,一篇题为《广州全城悬赏这种小虫,捉一只奖8元,被咬会得新型艾滋病》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文章称,一种名为锥蝽的小虫会传播新型艾滋病,目前广州正以每只8元的赏金“捉拿”这种小虫。随着文章在网上流传,引发大量网友关注,这条信息是真的吗?这种小虫真的如此可怕?
记者查证发现,“锥蝽会传播新型艾滋病”的说法缘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篇文章。7月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 找人!》。
文章呼吁市民找一种名为“锥蝽”的小虫,并以每只8元的价格进行悬赏。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找这种虫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项调查研究。据悉,锥蝽成虫体长25mm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因其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锥蝽本身可能会携带锥虫,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这种病隐匿性极强,隐匿期长达10—2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预后不良。而美洲锥虫病也被称为“新型艾滋病”。
可以确定,广州悬赏“捉拿”小虫锥蝽确有其事。不过,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被咬了真的就会被传染艾滋病?”对于这些疑问,记者咨询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陈木新。
资料显示,美洲锥虫病又称恰加斯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其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的18个国家。该病在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已成为拉丁美洲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美洲锥虫病还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
急性期有发热、头痛、恰加斯结节、眼睑肿胀、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等症状;
慢性期以恰加斯心脏病为主,常表现为心悸、眩晕、心律不齐、心肌肥大、心肌炎、心力衰竭、食道或结肠扩大、猝死等症状。
陈木新指出,美国锥虫病之所以被称为“新型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它与艾滋病一样难以检测出来;
第二,它的潜伏期很长;
第三,在治疗方面,美洲锥虫病的慢性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其在流行区(南美洲)的危害程度与艾滋病相当。
但实际上,美洲锥虫病在病原和致病机理、传播途径、治疗手段等方面与艾滋病是明显不同的。
艾滋病的病原是HIV病毒,病理是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致死;而美洲锥虫病的病原锥虫是一种寄生原虫,其致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已掌握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病原入侵后造成心脏、消化道等脏器损害。
艾滋病主要由人与人之间通过血液和性直接传播,不需要譬如昆虫等媒介来传播;而美洲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还可通过摄入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传播。
艾滋病发病后如果不治疗,其死亡率几乎为100%;而美洲锥虫病并非都有病症,且部分急性期的美洲锥虫病患者是可以被治愈的。
陈木新强调,对于美洲锥虫病,民众无需太过恐慌。我国尚无感染美洲锥虫病的病例报道,目前仍为非流行区,只有相类似的锥蝽媒介存在而已。他还呼吁,对赴拉丁美洲的务工及旅游人员必须进行包括美洲锥虫病等在内的热带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防止感染。
记者注意到,7月8日,“广州疾控i健康”微信公众号又发布了一篇题为《找虫!你还需要知道什么?》的推文。文章称:“美洲锥虫病并没有那么可怕……广州目前还没有病例,(这项调查工作)要找到本地的锥蝽,检测是否携带克氏锥虫,看看是否对我们存在威胁,为预防和控制美洲锥虫病在我国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此项调查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
来源:上观新闻 千龙网综合
微信ID:pyptwx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